栏目分类
热点资讯
日本海上空的“钢铁回音壁_中俄_演习_反潜
发布日期:2025-08-19 21:25 点击次数:122
日本海上空的“钢铁回音壁
螺旋桨的轰鸣声像一阵阵低沉的雷,在日本海上空滚动。海面下,几颗反潜深水炸弹相继入海,瞬间炸起十几米高的水柱,像是海神怒拍的浪。舰炮的咆哮紧随其后,火光一闪一闪,仿佛在为这场猎杀伴奏。中俄海军正在合力追踪一艘潜伏的“幽灵”,这是“海上联合-2025”演习中最紧张的时刻。
从8月1日到8月6日,这场为期五天的联合军演在日本海展开。表面上是年度例行活动,但细看阵容和动作,你就会发现——这一次的水花不一般。
俄罗斯派出“特里布茨海军上将”号驱逐舰、“格罗姆基”号护卫舰、“伊戈尔·别洛乌索夫”号潜艇救援船、“沃尔霍夫”号潜艇,中国方面则亮出两艘052D型驱逐舰“乌鲁木齐”号和“绍兴”号、“千岛湖”号综合补给舰、“西湖”号潜艇救援船,以及“长城”210号潜艇。这还是中国潜艇首次出现在俄境内的联合演习里,分量不言而喻。
展开剩余79%空中,俄军的伊尔-38N反潜巡逻机与中国的运-8反潜机像两只老鹰在海面上空盘旋,凭借雷达和声呐系统锁定模拟的敌方潜艇,并联合实施“歼灭”。
水面之下的较量
反潜演习听起来技术活,但画面足够震撼:深弹发射的闷响、舰炮开火的轰鸣、潜艇救援的精密操作,都在同一片海域交织成一首钢铁交响曲。除了反潜,这次中俄还进行了防空演练、联合搜救,以及对模拟两栖攻击舰队的实弹射击,几乎涵盖了海上作战的全链条。
如果只看军事层面,这是一场检验协同作战能力的综合考试。但它选在这个时机,就很难不让人多想。
时机背后的信号
就在演习进行的前几天,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,两艘美国核潜艇将在“适当区域”执行任务。所谓的“适当区域”,并没有明确坐标,但时间点和地点,足够让人联想到日本海和西太平洋。
更关键的是,7月29日,特朗普还向俄罗斯发出最后通牒——要求俄乌在8月8日前达成和平协议。对俄罗斯来说,这等于逼着在战场上认输。
中俄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展开反潜演习,并且模拟“堵截”潜艇,信息量不小。尤其是反潜这种科目,针对性极强,明显是在告诉外界:即便你有核潜艇潜伏,我们也有办法把你找出来。
中俄的既往路线与新可能
自2021年以来,中俄舰队的远海联合巡逻已经形成惯例,几乎每年都有一次,甚至有年份进行两次。路线有时经过大隅海峡、菲律宾海,也有时候北上至阿拉斯加和阿留申群岛——那可是美国的“后院”。
2024年7月的一次巡逻,从韩国济州岛南部出发,经西太平洋和菲律宾海到达南海;同年10月的第二次,则从萨哈林岛起航,途经冲绳与宫古岛间海域进入东海,最终抵达青岛港。2023年,更是一路开到阿拉斯加海域,与美军不期而遇。
这次演习结束后,中俄舰艇继续驶向太平洋。有分析认为,如果选择北上,路线就可能与美国的核潜艇交叉——尤其是前往堪察加半岛方向的那条航道,很可能成为双方的“灰色交汇点”。
日本的神经绷得很紧
距离演习海域最近的日本,自然不可能装作没看到。8月2日,日本防卫省公布,中国“淄博”号驱逐舰与“扬州”号护卫舰穿越宫古海峡,驶向菲律宾海;一艘中国电子侦察舰也在同一天通过。与此同时,一支俄罗斯舰队正从礼文岛西北向东航行,准备进入鄂霍次克海。
日本《2025防卫白皮书》已经将中俄的联合演习和巡逻列为“严重关切”,指责这是向日本展示武力。但日本很少提自己长期跟踪、监视中俄舰艇的事实。
不针对,却带锋芒
中俄官方始终强调,这类演习“不针对第三方”。但选在日本海、在美国核潜艇可能活动的时间点进行反潜科目,象征意义显而易见。
这种“不针对”的外交话术,更像是一把双刃剑——既不让局势直接失控,又让对方明白:我们有能力、有决心,在你关注的海域展开行动。对美国来说,这是一次试探底线的回应;对日本,这是一次心理防御的冲击。
反潜演习并非只是军事秀场。它背后,是对情报能力、海空一体化协作、深海作战经验的全方位检验。换句话说,这不仅是一次演习,更是在提前适应未来可能的复杂对抗环境。
浪声未止,故事还在继续
日本海的浪此刻已经恢复平静,舰炮的回声也消散在海风里。但在海图上,中俄舰队的航迹还在延伸。它们会不会北上去阿拉斯加?会不会在太平洋深处,与美军核潜艇来一场静默的“遭遇战”?
没人能给出确定的答案。可以确定的是,每一次螺旋桨划破海水的声音,都可能成为下一场大国博弈的前奏。
对普通人来说,这些舰艇、这些炸点,似乎很远。但在这个全球化的海洋棋局里,浪花的走向,可能决定着未来的风向。
发布于:安徽省
